幸福是什么?在高台县,对于缝纫工白军华、盲人按摩师蒲文胜和开锁匠王天杰而言,答案藏在哒哒作响的缝纫机声里、精准娴熟的按摩手法中,也蕴含在每一次成功开启锁具的瞬间。尽管身体带着先天或后天的缺憾,但他们凭借坚韧意志习得技能,在政府帮扶下自主创业就业,用奋斗为幸福写下最生动的注脚。
白军华:双手“缝”出新生活
在恩惠康养综合服务中心的服装车间里,缝纫机声常年不绝,这是白军华最熟悉的旋律。57岁的他曾因身体残疾陷入生活困境,但县上对残疾人进行免费康复理疗和就业培训,让他的生活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。

“我到中心已经两年了,有时间就去康复室锻炼,身体比以前好多了。”白军华说,“而且中心还给我们免费培训缝纫技能,让我有了一门谋生技能。”
在白军华看来,一针一线间,缝制的不仅是衣物,更是被重新定义的人生价值。“每天听着缝纫机的声音就觉得安心,看着布料在手里变成成品,心里别提多高兴了。”他告诉记者,每月几百元的收入虽不算高,却是靠自己双手挣来的,这份自食其力的尊严,让平凡生活充满了意义。
蒲文胜:妙手“按”亮新前程
双目失明的蒲文胜经营着一家按摩店,双手对他来说,既是感知世界的“眼睛”,也是创造价值的工具。“按摩是力气活,更是良心活。”蒲文胜坦言,每一个穴位的精准拿捏、每一种手法的灵活变换,都源于成千上万次的练习,直到形成肌肉记忆。凭借这份执着,他的双手让无数疲惫的身躯重获轻松。

创业初期,蒲文胜曾因添置设备而苦恼,县上提供的技术与资金支持解了他的燃眉之急。“当时真的很感动,让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打拼。”这份温暖支撑着他从最初的忐忑不安,逐渐变得从容自信,也赢得越来越多顾客的肯定。“大家说按完浑身轻松,听到这些话,我就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有意义。”蒲文胜开心地说,“我想带着更多和我一样的残疾人,用双手‘按’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路。”
王天杰:巧手“解锁”新天地
一场车祸,让大学毕业的王天杰陷入人生低谷。自强自立的他,选择投身开锁行业,用一把钥匙打开新生活的大门。“有家人的支持,有县上创业资金的帮扶,我的店很顺利就开起来了。”王天杰说。

“开锁需要十足的耐心和钻研精神,遇到难开的锁,我就请教师傅、查资料,直到攻克为止。”正是这份韧劲,让王天杰在行业内站稳了脚跟。他每天驾驶电动车穿梭在县城的大街小巷,接到求助电话就第一时间赶去,成为不少居民的“及时雨”。“每次帮别人开锁,听到顾客的一声声道谢,就莫名地开心。”王天杰说,大家总觉得残疾人需要被帮助,而自己能用手艺为别人解决难题,这种角色转换让他找到了价值感。
靠着这门手艺,王天杰不仅实现了经济独立,还能赚钱养家。“靠自己的手艺吃饭,心里特别踏实。”他笑着说,这就是自己“开”出来的幸福。

从飞针走线的缝纫车间到驱散疲惫的按摩店,再到急人所急的开锁铺,三位残疾人的故事各不相同,却指向了同一个答案:幸福从无标准答案,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。在政策扶持与社会关爱下,他们用坚韧与执着打破命运的桎梏,用双手绘就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画卷。